天桥是建还是拆?到底建成什么模样?建成后如何管理?这些问题,不但折射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更考量着一个地方政府的智慧。在当今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更多的体现出我们与国际接轨的能力与勇气。
海口市万绿园、海南侨中、海口四中的天桥,作为当年引进的新型电梯天桥,已先后投入使用。但据路人反映,3座天桥的电梯不知什么原因时开时停。记者今天在现场看到,桥面上的灰尘和锈迹使现代化的桥身透出几分苍凉。
天桥如何设计才人性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梁应添今天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力推香港天桥。梁应添分析说,香港用地紧张,特别是在港九都会区,面积仅占全港的十分之一,但承载的人口却达到300万,几近全港人口的一半。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成为香港城市建筑的必然选择。人们出行“上天(桥)入地(道),成为香港这座“立体城市”的一大特色。
因为工作原因,张女士经常来往香港,她特意向记者介绍了香港最长、也最具特点的人行天桥——上环至中环人行天桥。这座天桥建成于1993年,由西向东全长1000多米,加上其他旁支,它的整体长度至少有3公里以上。天桥从上环西港城的信德中心开始,跨越数个街区,连接多幢著名大厦,到达中环的怡和大厦等地。这一带是香港的心脏,凭借这条纵横交错的人行天桥,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抵达有关政府部门、立法会、港交所、邮政局,多家著名银行、保险公司、图书馆、大型商场、电影院等。
“虽然耳边汽车马达声不断,但在天桥上依然可以闲庭信步。所有的天桥都有顶棚遮风挡雨,不少上天桥的阶梯特意安装了自动扶梯或升降电梯方便行人。如果你迷惑于天桥的四通八达也不用担心,指示牌会告诉你需要去的方位。”张女士感慨地说,“香港城市建设的人性化由此可见一斑”。
“海口天桥如何更人性化,如何发挥其更大功能,有关部门不妨多学习别人的先进理念与管理经验。在国际旅游岛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多与国际融合。”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教授这样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