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马先生近日致电本报热线968820,反映了一件尴尬事。前段时间,他的一个朋友从温州开车来厦,从集美进岛时,由于对线路不熟,差点把车开上BRT桥。“幸好及时发现,不然麻烦就大了。”
马先生说,厦门这几年建了许多新路新桥,交通四通八达,别说外地司机,就是很多本地人也常常不知路该怎么走,因此道路交通标识就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朋友差点把车开上BRT道,总不可能是故意的吧,他一路上都没看到任何提醒或警示标牌。”马先生说,他自己开车也经常遇到看不明白路牌的情况,甚至有些路牌是错误的。他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个问题,对厦门的道路交通标识进行规范管理。
本报关注 2008年11月25日,本报第8版《一个路口仨标志,司机看花眼》一文就从多个方面报道了我市交通标识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划了停车线却不让停车,路口禁左标志五花八门,废弃斑马线清除不彻底等。
2009年4月16日,本报第8版《滨海西大道交通标志牌该改改了》一文对滨海大道交通标识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反映。报道中提到了标识牌不够醒目,位置不合理,文字不规范,标明道路还未完工等多个问题,有关管理单位在本报督促下立即着手规范。
【记者调查】
【信息误导】 道路还没通,路牌就挂出
路牌的作用,就是指明道路,可是厦门有些指路标识,要么太滞后,要么太超前。
比如问你云顶北路在哪,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是县黄路的规范叫法。但在整条县黄路上,都看不到一块路名标牌,不管是县黄路还是云顶北路,对陌生司机来说,都成了一条不存在的道路。
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在县黄路与仙岳路交界处,两个方向车道上均有一块标注着“海沧、机场、翔安”的路牌,但实际上,前往翔安的道路实际上是通往翔安隧道,是一条根本还未开通的道路,路牌等于将司机误导进了一条死胡同。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集美大桥进岛方向上。前段时间,有读者向本报反映,桥上有一块路牌标示,下了桥右转可去高崎机场,但他开出一段才发现,这条路还没修好,不通。记者昨天在大桥上看到,路牌已进行了涂抹修正,右转改为了直行,可明显看出修改的痕迹。
建成不久的成功大道也存在交通标识不到位的问题。比如仙岳路立交桥有11条匝道,但在仙岳路自东往西方向上,指路牌的标示很简单,指向的是类似“集美大桥”这样的远距离目的地,对不明路况的司机来说,很难真正起到指路的作用。
还有一些标识缺乏连贯性,也使指路作用大打折扣。比如厦禾路拐湖东路的路牌上,标着“湖里”,但进入湖东路后,下一块路牌上显示的却是比湖里更近的仙岳路和湖滨北路,如果真有一个外地司机要去湖里,这样的路牌,只会让他更加犯晕。
道路交通标识不明,便催生了一个特殊职业——带路人。从厦门大桥进岛,沿途可以看见许多带路人举着牌子在招揽生意。每到长假,自驾游人群大量涌入厦门,带路人的生意便异常火爆,很大程度上,这与道路交通标识不清晰有关。厦门开车难,认路难,已是许多有车族的共识。
【政出多门】 谁建设谁设牌,导致标准不一
交通标识的混乱,和具体要求不明、管理责任不清有关。我市城市道路根据不同性质,分别由市政、公路等不同部门管理,交通标识的日常管理,更是涉及交警、公路、旅游等多个部门,而管理者和真正的设置者,往往又是没有关联的。目前交通标识的设置通常由施工单位负责,是作为施工项目的一个环节来进行的。各个施工单位各自为政,在设置路牌或标线时,依照的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国标,相邻路段间也缺乏协调,因此交通标识在形式上首先就难以统一。作为一种对连续性要求极高的指示信息,这给司机的准确识辨带来很大困难。
在对道路交通标识的管理上,目前存在的显著问题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身份交叉。从职能上看,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公路部门是具体的管理、执行部门,然而目前缺乏一个真正有力的监管部门,导致很多情况下,管理部门本身又在监督自己。
另一个问题,是道路交通标识设置之后,由谁进行后续的维护、更新和管理。公园东路拐公园南路处有一块路牌,上面标着“工人文化宫”字样,实际上,早在2008年,文化宫就已搬迁。莲岳路上,记者则发现多块路牌被树木遮挡,这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同样难以解决。
目前,市交通改善办正与市规划局等单位制定厦门市道路交通标识标准。新标准的目的就在于统一,对道路交通标识的尺寸、颜色、形式等,都根据道路的不同等级作了严格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由谁负责监督、检查、落实,仍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
【委员说法】
省政协常委、民革厦门市委员会主委国桂荣:
交通标识设置要以“笨人”为本
厦门一些交通标识的设置,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到服务作用和指示作用。比如地名不规范,重要的、标志性的目的地没标出,反而标上一些比较生僻的地名。现在都强调以人为本,交通标识设置更是要以“笨人”为本,要以对本地段陌生的人群为服务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多采用图形和分色示意,要以道路最高限速的时速能看清为准,而不是以低速行驶车辆和行人为准。
民革厦门市委员会副主委马明炬:
设交通标识管委会
统一设计统一管理
道路交通标识的设置,最关键的还是统一:统一设计、统一管理。首先要贯彻一个大厦门的理念,不论岛内岛外,都是厦门,不要割裂开来。以前出现过“厦门”和“杏林”并列出现在路牌上的情况,这就让人很费解,杏林就不是厦门么?所以在规划设计上,我们就要通盘考虑,不能对岛外置之不理。
此外,交通标识不是设过就好,它是需要长期维护和管理的。现在管理的部门看上去很多,但相互之间职能交叉,反而导致了一些管理盲区、监督死角。所以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统筹协调,并且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切实地负起监管责任。专门设置一个交通标识管理委员会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