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脸孔’的公示语是给所有外来游客留下第一印象的名片,但是在旅游景点等涉外部门和公共服务领域里的公示语缺乏规范,甚至让人看不懂,这如何做到交流?”昨日,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户思社建议制定公共领域标识语及其外文译写标准。
“一些旅游景点的标识语错误百出,国家级的文保单位,一块精致的铜质英文标牌也出现多处错误。这是件可怕的事情。”户思社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国际的友好往来及各个领域的合作日益频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外文使用管理在我国城市建设中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的外文(主要是英文)标识错误,已经引起了广大市民、专家学者、国际友人的广泛关注。”
户思社介绍说,由于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缺乏统一的参照标准,各地均存在着外文使用不规范的问题,比如单词拼写错误、印刷排版不符合外语规范以及同一事物或概念在不同场合下的译法不一致等。“这些标识不仅没有方便外籍人士在华的工作于生活,反而为其增添了困惑,有的流传成为了国际笑话,甚至引起了错误的理解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在理念、文化上的摩擦,进而影响到我国的社会文明形象与国际化进程。”
他认为,在全国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文译写标准,规范各地公共场所的外文使用,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特别是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对外交流与公共服务领域现代化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国家能够制定公共领域标识语及其外文译写标准,通过颁布使用相对统一的翻译标准,把我国城市外语标示语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推进我国城市国际化注入一股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