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海南继建省办特区之后,中央对海南发展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支持。以此为契机,海口的改革开放和开发建设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辞强调,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口要找准自己的领军领域,发挥并扩大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水准,充分发挥国际旅游岛品位之城的功能和作用。
美好的蓝图已经展开,出征的号角已经吹响,要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关键在于执行到位,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建设国际旅游岛 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品位之城”专栏,下设两个版块 ,一个版块为“我们在行动”,主要反映各单位、各部门以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以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服务和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生动实践。一个版块为“我说国际化”,欢迎社会各界就如何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打造国际旅游岛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 |
一些交通指示牌用英文标注,路牌却用拼音标注。
现象:一些路牌标注不统一
我们注意到市内一些交通指示牌、路牌文字标识存在不少不规范的现象。同一条路上的交通指示牌,一块是标注英文的,另一块却是标注拼音的。一些路牌虽然都是英文版本的翻译,译法不一,让外国游人无所适从。
记者在海甸岛海甸二东路看到,路牌标注的是“HAIDIAN 2 DONGLU”,但和平大道上标注的却是“HAIDIAN RD.WEST”。
来自广西的游客张先生向记者反映说,“五公祠”指示牌拼音、英文交杂。今天下午,记者在“五公祠”门口看到,除了中文还有拼音标注的“WU GONG CI",但记者留意到门口路牌却标注着“WU GONG MEMORIAL TEMPLE”。
交通指示牌一是上方中文下方拼音,这种路牌居多;二是上方中文下方英文,如内环路、部分快速干线及高速公路的指示牌居多,但译法不统一;三是上方中文下方拼音、英文交杂,此类指示牌在小巷比较常见。
亲历:生活小细节难住老外
“没有英文,我的生活真的有点难。”来自美国的约翰这样告诉记者。虽然来海南一年多了,可由于不会说汉语,不识中文,加上海南各方面语言标识不太齐全,让他觉得在海口生活有些不方便。
“公交车站没有英文,我看不懂站牌,所以我不知道我在哪个站,也不知道我可以搭哪路公交车去我的目的地,有时即使上了公交车,可报站的却是中文,我也不知道应该在哪里下车。”搭出租车时,约翰也时常无法与出租车司机沟通,只能打电话给中国的朋友,让中国的朋友在电话里跟司机说。
没有英文说明,给约翰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例如购物,他只能去超市,可打出来的小票全是中文,他不知道自己买了什么,也不敢去农贸市场和普通的服装店。
此外,由于不懂中文,约翰无法及时获取本地的信息,看电视只能看中央9套的英文频道,其他频道只能边看边问。
官方:按规定需用拼音标注
按照国家现行关于地名标注的有关规定,地名标牌只能用拼音进行标注。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办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
据介绍,197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说明:地名标志上的地名,其专名和通名一律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不得使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也不得使用英文及其他外文译写。违背上述原则,应及时予以更正。
律师:国际化与保留文化可兼顾
一边是使用英文方便外国人,体现国际化,一边与国家法规相违背。不过在海南阳光岛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剑看来,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这种矛盾是可以得到缓解的,“鱼与熊掌,可兼得。”
路牌添加英文标注是时代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经济发展、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中英文双语路牌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非常吻合,有助于提高知名度。陈剑认为,中国人都能看懂“中文”标注,再加一个“拼音”有点多余。而如果“中英文”标注,外国人看明白了,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让他对这个地方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时代在进步,上世纪70年代的法规似乎过于滞后,缺乏前瞻性,束缚着时代的发展。”陈剑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国际化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权衡好利害关系后,滞后的法规完全可以修改,作出适当的让步。
不过对于一些特殊地名保留拼音标注,陈剑也表示认同。他说,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地名代表着一种文化,英文翻译过来的地名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外国人一开始看不懂,可以请教大学英文教授,等了解了文字里面的文化内涵,不但不回避,反而会更加认同。有时候,文化上的差异,不能硬靠语言上的统一来迁就。“路牌的标注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按实际情况操作。国际化与保留文化是可以兼顾的。”
前瞻:相关文件已经出台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为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各个项目服务的国际化,完善港口、机场、车站和旅游景区等的统一标志、交通指示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文件已经出台。届时,景区(点)会设立相关的中英文对照的全景图、景点说明牌、景物介绍牌及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建议:多些外文让外国人走得更顺
6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正式启航,海南将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来琼的外国人将逐渐增多,如何才能让外国人在海南无障碍地旅游,市民、网友、外国友人有着各自的说法。
约翰: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许多城市,公交车里都有双语报站,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外国朋友的出行问题,海南可以向这些城市学习,最好能制作双语路牌。此外,他还建议,最好能出版一份针对外国人的报纸,如果无法做到每天出版,也可以每周出版一期,或以杂志的方式,让旅居在海南的外国朋友也知道海南每天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市民张女士:最好能让各种路牌变成“真正的双语”。有时看到海口的路牌是用汉语拼音标识的,这样的路牌“懂汉语的人不必看,不懂汉语的人也看不懂。”张女士举例,“路”的英文应该是“road”,而大多路牌却标着“lu”,例如某家具广场的招牌上,“广场”的英文应该是“Square”,却标成了“guangchang”。这都应该规范成标准的英文,不然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
市民方女士:对于一些外国人因语言不通而不敢去农贸市场买菜的情况,现在不少农贸市场都有菜价牌,可以利用这个菜价牌将菜名和价格标出来,由专人每天负责更新。
网友“阿吉”:对于外国游客在海南的畅通旅游,如果可以在机场或者车站免费发放一本外文版的出行指南,包括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相信会给外国游客带来不少方便。
英语老师林先生:要让更多的外国人来海南顺顺当当的,就得在生活中多一些“黑豆芽”!林先生将“英文”戏称为“黑豆芽”,林老师说:“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个大方向,但还需要在城市细节上下功夫,除了路标、地名、医院、车站、景点等公共场所多标识一些英文,还有购物清单、付款提醒、广告招牌、商场告示等小细节里也多一份提醒,让听不懂中文的外国人还能利用他的眼睛。”
借鉴:
国际化,
看看别人怎么做
北京:2006年12月,北京市颁布了我国首部地方标准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对道路交通、旅游景区、商业场所、体育场馆、公共文化设施、医疗卫生、环卫设施、地铁公交、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实施双语标识英语译法规范。除了规范英文标示牌,中餐食品的标准英文翻译也在2009年6月推出。新版《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将中国常见的两千余个菜品、主食小吃、甜点、酒类的名字做了英文翻译。
深圳: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出于方便外国朋友的考虑,深圳市对道路指示标志增添英文,实施路牌双语化。
厦门:1996年起,厦门市结合对全市路名牌、门牌的重新改换,开展启动全市中英文对照路牌的设置工作。
杭州:2009年起,杭州各大旅游景点、商业特色街区、高星级饭店、休闲娱乐场所的标牌上都标上了中、英、日、韩四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