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濂溪故里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湖南濂溪故里风景区建设。
(二)地理位置: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濂溪故里。
(三)建设规划面积及范围:建设规划范围为北至濂溪河、南至板深塘、东至龙山、西至道山,总面积构479.87公顷。整体分为“一带三区”,即濂溪河风光带、故里建设区、濂溪大洞风光区,自然山体风光区。其中故里建设区由“一带六区”组成,“一带”即水体风光带,结合现状的水塘、水沟而修整的莲池。“六区”即古村落保护区、休闲娱乐区、新区居民区、配套公建区、道山景区、田园风光区。重点范围是以濂溪故里、特恩堂、爱莲堂等67栋的历史建筑所围合的区域,其面积约计2.75公顷;建设重点范围是核心区周边的建设控制区,其面积约计232.08公顷。其中,两个门楼(中门楼、上门楼)的改善和恢复、爱莲堂、特恩堂和有本亭已处于政府在建中。
二、濂溪故里建设期限
本次规划年限为2009年10月—2012年9月,计3年时间。
濂溪故三、建设规划
(一)建设等级与范围
将濂溪故里的建设范围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
1、核心保护区
(1)建设范围濂溪故里核心保护区共2处,第一处是古民居区,范围是以中门楼为中心,往北110米,往南170米,东至环村公路,西至道山脚的区域,面积为2.53公顷;第二外是圣脉、摩崖石刻区,北至道山山脚,东至圣脉东侧20米,南至圣脉南侧20米,西至摩崖石刻西侧20米,南面积为0.22公顷。(2)建设标准①在核心保护范围内,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新建、扩建,以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服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就与保护对象相适应,对于大型的建设活动或改变环境的活动,由上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专定评审通过后执行。③古巷道原则上保持现有的空间尺度,主路采用青石板铺砌,次路采用鹅卵石铺砌,恢复传统特色;原有电线杆、有线电视天线等有碍观瞻之物转入地下或移位;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采用传统手法制作。④街巷两侧建筑功能以湘南传统民居建筑为主,按整体风貌的要求执行,建筑的门、窗、墙体、屋顶等色彩控制为黑、白、灰及黄褐色、原木色等。⑤历史民居建筑选择相对完整地段的,成片加以维修恢复,保持原有空间形式及建筑格局,古井、古树及反映居民生活特色的庭院,予以保留并清理、恢复,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予以改造或拆除。
2、建设控制区
(1)范围北至道清公路、东至龙山西侧200米、南至圣脉南侧1000米、西至濂溪河,面积为232.08公顷。(2)建设标准①建筑内容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以取得与保护对象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②建筑屋顶以坡屋为主,以小体量为主,色彩控制为黑、白、灰及黄褐色、原木色等③对非传统风貌建筑采用近期整治控、远期拆除的措施,以达到环境的统一。④建筑功能以居住与公共建筑为主。⑤道山、豸岭除恢复必要的古迹以及适当增加休息设施外,以保护山体为主,不从事大量的建设活动,以保持水土和环境景观的完整及视线的通透。
3、风貌协调区
(1)范围以西侧北侧以濂溪河为界、东侧南侧以龙山为界,面积为240.05公顷。(2)建设标准①保护龙山山体原有植被并加以严格养护,不开山采石、破坏植被、任意采伐。②如有特殊必要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经上级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后才进行。
(二)高度控制规划
1、建筑高度分区将濂溪故里的保护范围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
2、建筑高度控制①核心保护区按原规模和原高度进行维修、重建,不扩建和加高。难以拆除的新建的现代建筑按传统形式改造。改造屋为坡屋顶,式样与古民居相协调,屋脊高度不超过8米。②建设控制区保留建筑维持原有的建筑高度和层数;改建建筑维持原有层数,屋脊高度不大于10米;新村新建建筑控制为2-4层,屋脊高度不大于16m。③风貌协调区建筑高度控制标准同建设控制区标准一致。
(三)濂溪故里保护与更新模式
1、保护与更新模式规划对古村内的建(构)筑物提出分类保护和整治的方式措施。
①保护—维持历史原貌,如实反映历史遗存。对现状保存较为完善民居建筑及公共建筑,采取保护和修缮的方式,对个别构御加以更换和修缮,保证修旧如旧,如上门楼、中门楼、特恩堂、爱莲堂。
②恢复—恢复历史原貌,对那些反映传统文化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而现在已不存在的建筑,采取恢复原貌的方式,如濂溪书院、濂溪故居。
③改善—对于局部损坏的古建筑,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改造,主要对明清传统建筑较集中成片的区域,在保护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治理外部环境,修旧如旧的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方便配备现代生活变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大部分的民居都在此列。
④整修—部分新建的、近期难以的拆除的风貌不协调、尺度较大、高度过高、屋面为平顶的建筑,采取外立面整治、层数削减、平改坡的措施,使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远期采取逐步淘汰的办法。如古村中的新建建筑。
⑤拆除—针对风貌极差、质量极差的一般建筑,或建筑原址曾经有重要的古迹遗址,则根据规划需要将其拆除进行新的建设活动或对古遗迹进行复建,或开辟为绿化及开敞空间。
2、近期保护与更新规划
分类 建筑面积(平方米) 比例(%)
保护建筑 2400 5.99
恢复建筑 238 0.6
改善建筑 6288 15.71
整修建筑 13000 32.48
拆除建筑 18100 45.22
总计 40026 100.00
1、建筑立面整治
(1)门窗:质量较好且符合风貌要求的完全保存;框架较好,表面破旧,色彩脱落严重,保留框架,修缮破旧部分,补刷油漆 ;框架尚好,但结构松动,局部被破坏,尚且能用,保留框架,进行重修;破坏严重,几乎不能利用,或开启位置形式严重破坏风貌的,按历史原貌和风貌要求重新设计。现代建筑的门窗,按风貌要求局部改造或全面更新设计。
(2)墙体:墙体完好,保持有传统的特色的完全保存;墙体较好,墙面粉刷脱落较多的表面修整;寺体部分破损,墙面脱落剥蚀严重,或多处被改动,但基本风貌还在,刮掉原有墙面,全面整修;墙体破坏严重,拆除,按风貌要求重新设计。现代建筑的墙体按照风貌协调要求,全面粉刷。
(3)屋顶:现状完好,符合风貌要求,完全保存;现状尚好,少量瓦片松散,檐口、屋脊有少许破损,需修;大部分瓦片松散,有相当部分已经被破坏,檐口、屋脊部分破损、屋面渗漏,利用原有的屋架,翻造传统屋面。影响风貌的平屋顶,对平顶增加檐口坡顶,按风貌要求局部改造。
2、道路整治措施
村庄内部道路按照原有的“倒葫芦状”格局恢复或修缮,材质采用青石板、鹅卵石,铺装样式或花纹尽量恢复原貌。现状完好,完全保存;出现松动、断裂、外表色泽黯淡现象的,采用原有材料进行修复;现状路面为沙石路,采用青石板或鹅卵石重新铺装。
3、开敞空间整治
对影响村庄风貌的厕所、杂屋、猪圈牛栏予以拆除,通过平整重铺地面,边界围合略作调整,增加绿化、小品,形成村民休闲空间。
4、重点建筑物与地段整治
(1)回龙庙、古墓保留濂溪祠建筑主体,将其建筑立面瓷砖转化为灰墙,屋顶由琉璃瓦改为青瓦。内部的通道铺地采用碎残青砖铺地。营造出历史沧桑感。扩大围墙范围,并对其进行改建,转墙为白墙青瓦。在墓旁设墓碑,碑上刻有生平事迹、主要作品等。雕刻方式采用阴刻。古墓周围空地种植松柏类植物。
(2)爱莲堂、中门楼地段通过对现状的建筑乾地梳理,对爱莲堂两侧的建筑主体进行保留,对建筑立面进行整治,使其成为个有机的建筑群。爱莲广场东侧设一小型戏台,在中门楼设一半月形莲池。
(3)特恩堂按照特恩堂原有的格局进行整治,恢复二进格局,加设厢房及门前台阶和入品花坛。立面进行整治,进行必要的粉刷,突出公共活动特色。修建门前理学文化广场,四周有树木、道路围合,使之与周边民居形成必要的分隔。
(4)濂溪故居、下门楼地段保留现有建筑主体,对其进行改善。按照传统湘面民居及现状肌理,恢复周敦颐故居为两进院落式格局,长33米,宽11米,室内陈列一些周敦颐日常用品,在入口设置一小型广场。保留下门楼建筑主体,对其局部进行改善。在原广西大道与环村公路围合区设置一莲池。
(5)爱莲堂北侧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勒脚:用青麻石或青砖修补建筑勒脚,并做防水处理。台阶与抱鼓石:各个建筑入口设置台阶门槛和抱鼓石,按照传统风格进行修补。门窗与雨坡:保留原有门窗造型和特色窗花,修复破损部分。增设雨坡。屋顶:墙面统一粉刷成灰墙,利用传统技术修补破坏墙体。屋架:在不改变原有承重结构的前提下加固建筑内部构架。
(6)爱莲堂南侧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勒脚:用青麻石或青砖修补建筑勒脚,并做防水处理。门窗:修复门窗破损部分,加设门槛与抱鼓石,娓娓动听到古色古香,重现古村传统风貌。屋顶与雨坡:4号、5号、6号建筑屋顶修复风火墙,大门上加设雨坡。墙面:1号、2号、3号建筑墙面保持原有墙面,4号、5号、6号建筑修补破坏墙面,用当地材质粉刷成灰墙。
(7)五星墩参考族谱“古濂溪图”和现存的桂花墩形式,对其他的四墩恢复,形成“水木火金土”的五行陈列。规划每个墩的占地面积为100平方米。
(8)文塔原址恢复。塔高26米,层数为七层,内部中空,塔体材料主国石材。
(1)管理设施
①设置2处接待场所一处位于敬圣亭东南侧,为游客提供服务咨询,总用地面积1.63公顷;另一处位于新村东北部,为濂溪故里的景区管理接待中心,用地面积为2.32公顷。
②“月岩—周敦颐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位于新区居民区内,占地面积为0.5公顷。
③村务管理用地位于新区居民区内,占地0.3公顷,综合楼。
④教育设施新区内,占地2000平方米。
⑤文体娱乐设施古村内结合开敞空间和绿地,布置休闲健身器材,开辟游步道、按摩道、增加游憩场等。主要文体娱乐设施有宾馆、展览馆、会所等。
⑥防疫保健设施规划区内结合村部设置卫生所。
⑦商业金融设施于入村口的西侧开辟特色小商品街,小部分日用品结合宾馆设置。
濂溪故(六)餐饮设施
配套主要餐饮点有:古村爱莲堂两侧:农家风味、小吃结合配套,餐位数100个;爱莲山庄:道县特色菜、农家风味、小吃结合配套,餐位数50个;宾馆:道县特色菜、农家风味菜结合配套,餐位数300个。
配套的主要住宿设施有:农家旅馆:采用农家住宿的方式。宾馆:二星级标准,床位数100个。会所:床位数100个。
(八)濂溪故里道路交通
1、对外交通拓宽道清公路至12米。
2、道路等级 分为三个等级: 主干路:道路红线宽度5米;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4米;步行道:道路宽度1.5—3米。
3、静态交通在敬圣亭东南侧设置停车场,面积为0.5公顷,可容纳车位200个。在濂溪河设置两处游船码头。
(九)濂溪故里市政基础设施
1、给水 水源近期水源为圣脉,远期为濂溪河。在道山上建一高位水塔,利用重力流给古村、新村供水,给水管道采用地埋方式,管材采用pvc管,管径100—300mm。
2、排水古村内排水按照原有明沟暗渠将污水排入环村公路外的荷塘;新村雨水采用明沟排放,污水采用“四池净化”技术,处理后暗管收集,统一排至荷塘。
3、供电保留现状供电电源营江变电所。
4、通信 电讯电缆采用地下敷设;在主要道路和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增设公用电话。
5、能源考虑使用燃气管道。
6、环卫
①垃圾箱:按照7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垃圾收集点,沿路地段设置小型垃圾箱。
②公共厕所:古村内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为250米,新村为500米。
③路灯、垃圾箱、公共厕所、公用电话、邮筒、指示牌等形式、色彩、风格方面均表现古村特色。
7、消防
①保持原有民居开高窗的传统,窗户不宜过大,窗框用砖砌。尽量使木结构不外露,用砖、瓦、石、红泥、石灰等耐火材料对木结构进行处理,建筑整治时采用防水涂料,隔段加设防水墙。
②新村建筑不低于二级建筑要求,消防用水与给水管共用,沿主要给水管设消防栓,间距不大于1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