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健亭、光化亭、仰止亭是中山陵的三大名亭,而在中山陵的所有纪念建筑中,仰止亭也是惟一一座由个人捐建的建筑。所以,在本次人代会上,我提交了一件‘紧急呼吁尽快对仰止亭进行修缮’的建议,呼吁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保留和发扬我们南京独有的民国文化。”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侨联秘书长傅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傅浩告诉记者,几个月前,他听到不少来宁省亲的海外侨胞反映,他们在寻访仰止亭时,发现该亭的现状堪忧。梁柱油彩斑驳,屋面瓦片破碎,周边杂草丛生,遍地弃物垃圾,捐资人叶恭绰先生的墓碑上,满是尘土和落叶。一代名亭竟沦落到如此地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也令人痛心。
傅浩介绍说,今年不仅是南京解放60周年,更是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80周年,届时,很多海外华人和炎黄子孙一定会回到南京拜谒。“南京中山陵风景区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与虎踞龙蟠的石城、钟山相映生辉。”傅浩说,“中山陵的建筑已不仅仅是一般的建筑,必须延伸到对南京民国文化的保护,她的影响力和人文历史,已经与自然风景有机结合起来,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灵魂。”
据了解,仰止亭在流徽榭北面的二道沟侧的小山丘下。傅浩表示,感兴趣的南京市民可以去看一看。
仰止亭的捐建人叶恭绰先生在1922年被孙中山先生聘为广东政府财政部长和建设部长。在任交通总长、交通大学校长时,叶恭绰先生写信给陵园,表示愿意捐资5000元建造一座纪念亭。1930年9月开工,由著名设计师刘敦桢设计,1932年秋落成。亭为正方形,四角攒尖顶,高6.7米,边长5米。屋面覆蓝色琉璃瓦,朱红色立柱,梁柱、额枋、雀替、檐掾、藻井等均饰以彩绘。“仰止亭”系叶恭绰先生亲笔题写。“仰止”二字出自《诗经·小雅》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寄托了叶恭绰先生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崇敬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1949年以后,叶恭绰先生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国画院院长等职。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亲自把叶恭绰先生希望葬在仰止亭旁的请求转呈国务院。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后,1970年4月叶先生安葬在仰止亭西侧。
今年南京作为“奉安大典”80周年的主要纪念活动主办地,将迎接大批的国内外友人和海外华侨前来谒陵。“我做这件建议就是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恢复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仰止亭’,进行全面修缮,恢复起本来的面貌,并将其入口从停车场深处移至路边,重修上山小径,增设指示牌,以便游人登亭观览,缅怀先贤”傅浩说,“这也是发展南京的民国文化和旅游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