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城市厕所革命

2008-10-22来源:中国(東八)标识资源网
核心摘要:上海的城市厕所革命

丁刚资深报人

  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厕所文化’究竟是在给中国人脸上增加光彩呢,还是在暴露我们的另一面?

  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其实并不需要多么深入、多么长期的了解,一般的游客也没有更多的时间。他们其实只需对三个方面略作观察,便可大体得知,不信你就试一试。

  这三个方面一是牙齿,二是交通,三是厕所。牙齿体现的是健康与医疗保障的水平,交通体现的是法律水平,而厕所则体现了基础建设与国民的文明水平。140多年前,日本人就是从上海的厕所入手来了解中国的。

  1862年,一艘名叫“千岁丸”的日本船来到上海,这是自1633年日本江户幕府实行禁海政策230年后第一艘来中国的日本官船,乘船来华的日本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见闻录。

  这些日本人如此描述当时上海的情形:“粪芥满路,泥土埋足,臭气穿鼻,其污秽不可言状……故上海每年炎暑时节恶病大行,人民死亡甚多”;“上海市坊道路之脏无法形容。特别是类似中小街道的通道,到处是垃圾粪堆,无插足之地,人们也不清扫。”(见《“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一书)

  那次访问,日本人还看到了因吸食鸦片,官兵精神萎靡不振,看到了上海海关把管理大权拱手让给洋人。他们因此断定中国必亡,并口出狂言:“若给我一万骑,率之征战,可纵横清国。”

  如果说,140多年前日本人从上海人的如厕习惯中看到的是贫穷与落后;那么140多年后的今天,很多外国游客则从中国厕所的建设和人们如厕习惯的改变中捕捉着新中国的信息。

  几天前,我在国内某报上读到一位俄罗斯人访问中国的观感,他在游览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后说:“中国的城市相当干净,比俄罗斯的很多城市还要干净,就连西方媒体一直警告和提醒游客的公共厕所也比想像中要好很多。”

  记得两年前,上海成立全国第一个公共厕所协会时,有西方媒体不仅就此发了报道,还惊呼“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厕所革命”。用革命来形容今天中国的厕所建设和国人如厕习惯的变化真是恰如其分,因为这不仅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跃进,更意味着文明观的提升。

  从厕所建设的硬件来看,这些年来,中国的城市的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大批漂漂亮亮的公共厕所建了起来,甚至还有了造价高达200万元的豪华公厕。但从软件上看,似乎还不是那么配套。

  最近,我从上海报纸上读到这样一则新闻,说地铁里面有免费厕所,本来是件便民的大好事,但太臭的味道却让乘客“如厕”打了折扣。报道还就此批评了某些市民不那么文明的如厕习惯,而另一篇报道则大声疾呼:“上海的形象可不能栽在公厕上!”

  其实,上海这样的问题,在全国很多都市里,都并不少见。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颇能说明中国人的如厕习惯。在许多饭店、机关、商店或街头的男厕所里,常常可以看到“便溺入池”、“请不要将烟头扔入池内”之类的提示牌。牌子上的文字并不相同,有文雅一点的,上写:“来也匆匆,走也冲冲”;有通俗一点的,上写:“请小便入池”。还有编成顺口溜的,比如:“小便上台阶,干净又文明”。

  不久前,我还在一家新建的豪华商场的厕所里,看到便池上摆着一个非常精美的白色塑料牌,上写五个大字:“文明一小步”。我当时就想,这家商场有不少外国顾客,如果他们能知道这小牌子上写的是什么,会不会纳闷,为什么中国人上厕所还需要这样的提示?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厕所文化”究竟是在给中国人脸上增加光彩呢,还是在暴露我们的另一面?

  眼下,上海人正在紧张地为世博会做准备,一大批新的场馆和宾馆、饭店将拔地而起。我真心希望,上海世博会能够引发一场中国都市的厕所革命,两年后,在那些新建的场馆、商场和宾馆的厕所里,不再会闻到那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味道,不再会看到某些人仍然缺少“上前一小步”的训练。当然,也不再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提示语牌子。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河北省标识行业协会第三届第六次会长会议胜利召开

上一篇:

“过度路面”还是“过渡路面” 提示牌惊现错别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signage@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