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洁
“奥运盛宴”已经结束,曾经因奥运会而沸腾的北京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曾经因各种限行措施而畅通无阻的北京交通,重新浮现出水泄不通的景象。
有分析人士认为,奥运虽然没有让北京告别拥堵,但却带给北京交通一个飞越的机遇。
接受公交优先原则,享受人性化交通服务的便利,体会科技交通发展的便捷……如今的北京人已经开始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一个个因奥运带给北京的新理念,正在指导着北京交通向安全、快捷、畅通的方向稳步前进。
“绿色出行”渐成风尚
在北京朝阳门某公司工作的刘小姐,住在通州区,几年来饱受堵车的困扰。奥运会期间,由于交通限行,在单号的日子她选择乘坐地铁上下班。限行措施结束后,只要没有特殊的事情,刘小姐每周还是会有几天乘坐地铁出行。
“奥运‘单双号’的日子让我养成了坐地铁的习惯,我发现地铁速度快,坐地铁花的时间反而比开车更少一些。而且还能走走路,顺便锻炼了身体。”刘小姐说。
据记者了解,像刘小姐这样正在培养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习惯的北京市民,并不在少数。
对于这种现象,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周正宇评价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更大的收获就在于,帮助北京市民形成了“绿色出行”的新理念。
据了解,为了避免奥运期间各项限行措施对北京市民出行的影响,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交通保障措施。其中,公共电汽车通过提高运输效率、新增车辆等措施,每日增加运力284万人次,地面常规公交线路每日增加约1.1万车次,日客运量达到1413万人次。地铁则在新增3条线路的基础上,对原有线路进行了改造,进一步缩短发车间隔,部分线路还增加了车厢数量,同时延长了运营时间。这些措施,保证了城市交通运行的畅通有序,真正实现了赛事交通和城市交通的和谐运转。
周正宇对记者说,很多私家车主在单双号限行刚开始时都说不适应,可后来也都适应了。在奥运会期间,市民对整个北京交通的认识、对自己出行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公共交通出行、“绿色出行”的理念,得到了更多市民的认可。
交通服务彰显“以人为本”
奥运开始之前,北京市奥组委就已经对外公布,所有奥运场馆将全部不设私人机动车停车场,凡是观看比赛的观众都需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
“单双号”限行、286公里长的奥运专用车道、每日各种临时交通管控措施……如此大规模的交通限行,无论对有车族还是无车族,合理规划出行线路都成了奥运出行的必修功课。
但是大多数北京市民也发现,这门功课做起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室外道路诱导信息屏上,实时发布着各相关路段的限行措施和前方道路的通行状况;收音机里,全国77家交通台都在进行奥运交通新闻的播报;电视台的栏目也担负起了每日播发交通路况信息的任务;从7月开始,手机用户还可以随时随地登陆手机网站,实时查询各种路况信息等,这些都让北京市民出门前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为了减少单双号限行给有车族带来的不便,北京交管部门针对一人名下有两辆车牌号同为单号或双号的私车,开通了“单双号牌”变更服务,并每天设置3个小时的单双号限行缓冲时间,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专业作业车、绿色通道车、肉蛋菜奶等运输车,还不受单双号限制。
据北京市交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几年前出台的“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中,就已将“以人为本”确定为交通服务的基本宗旨和新北京交通体系的基本特征。要实现这一宗旨,就要通过合理分配与使用交通资源,满足社会多样性交通服务需求,以适宜的方式充分满足人们的多样性出行,为道路交通设施使用者提供公平服务。
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举办既是对北京交通管理水平的一次考验,同时也为北京交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市民真正体会到了交通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成为奥运交通保障能够得到广大群众支持和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奥运会留给北京的还有在880条城市道路上的1541公里的盲道,两万余处坡化路口,3000余辆无障碍公交车,以及地铁线路的轮椅和视力残障乘客无障碍通行升级改造等。“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让北京的交通越来越人性化。
奥运树起科技交通风向标
陈师傅是位“老”出租车司机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四环路还没修好时我就在北京四处跑了,我是看着北京交通设施一天天完善起来的”。
但即使对于陈师傅这样的人来说,奥运带给北京交通的变化还是有点“应接不暇”。
“奥运前不长的一段时间内,路上多出了好多新标志、新设施。各种各样的指示牌好像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环路出入口一个接一个的都装了红绿灯。五环路上,我还发现了一种新的测速提示牌,能够显示测速结果,当时就提示司机是不是超速……”陈师傅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列举着他在路上的新发现。事实上,陈师傅提到的只不过是北京科技智能交通发展的一个侧面而已。在奥运会的促进下,北京已经建起了10大奥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据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隋亚刚介绍,截至目前,北京的交通指挥调度系统已经实现了电视监控、交通信号控制、诱导显示、单兵定位等多个应用系统相关数据的集成,可以通过制定预案轻而易举地进行智能化交通调度。安装在道路上的上百台交通事件检测器组成的交通事件自动报警系统,则可在第一时间发现路面上出现的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各种意外事件并自动报警。固定安装在路面上的1100套电子警察也已全部联网,可24小时自动抓拍闯红灯、超速等9种路面违法行为,并将违法信息上传至中心数据库,与全市42个车辆检测场、车管所、执法站共享,实现了从检测、处罚到车辆管理全部环节的闭环执法。
此外,根据北京路网结构和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的交通特点,北京城区内还建成了交通信号区域控制系统。通过埋设在路口的交通流检测器采集交通流信息,对路口交通信号进行实时优化,实现单点感应优化、干线绿波协调和区域优化协调等多种控制。
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手段,却实实在在地帮助北京大大提高了交通管理水平,单从一项交通意外事件的处理来看,利用新建的科技系统就可以将处理时间平均减少3至5分钟。对于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的北京来说,这3至5分钟就意味着整条道路通行速度的大幅度提高。
奥组委交通部部长于春全表示,在交通管理问题上,北京正在向国际交通发达国家看齐,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建设,不仅为奥运交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在交通领域体现了“科技奥运”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必将给北京交通的发展带来长远而有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