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教师杜大卫:爱“挑毛病”的中国通

2008-07-28来源:中国(東八)标识资源网
核心摘要:美籍教师杜大卫:爱“挑毛病”的中国通

   新华网北京7月27日奥运专电(李怀岩 丁静 程新闺)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几乎人人都知道老杜:这位白发碧眼、总是一身唐装的老头,是一个爱好“挑毛病”的美国人,却被评为受北京欢迎的“老外”。

    老杜全名杜大卫,是一名已退休的美国陆军上校,他参加过越南战争,1990年到1993年,他来到中国兰州大学任外教,1995年到斯里兰卡国际佛学院当院长,2001年他再次回到中国,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任教,并开始了“兼职挑毛病”的工作。

    老杜说,一位算命先生曾经说他的前世是唐代的和尚,所以他和中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冥冥之中到了中国,又在中国前前后后生活了10年多,感觉自己回到了前世的那片故土。

    如今,老杜已经能用汉语交流,也熟读《红楼梦》、《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名著。老杜在其学校的满壁书画的家里,光着脚丫子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谈起爱“挑毛病”,要从2001年老杜到北京后说起。当时,他发现北京很多公共场所,包括旅游景点和博物馆的英语导读张冠李戴,英文介绍驴唇不对马嘴,并且英文单词丢三落四、漏洞百出。一次,酷爱京剧的老杜在剧院观赏《大闹天宫》时,英文字幕将孙悟空腾云驾雾的“云”(clouds)翻译成了“土疙瘩”(clods),引得在场的其他老外哈哈大笑。

    “这样不好!中国的文化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于是,他在2001年12月写了两封信,一封寄给中国文化部,一封寄给北京外事办,表达了自己愿意免费为北京的博物馆和景区纠正翻译错误的想法。很快,他的信得到了重视。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委员会找上门来,并聘请他为该委员会的专家顾问。

    从此,老杜专门腾出每个周五的时间,到处给商店、饭馆、公园和博物馆英文标牌纠正翻译错误,并花了5、6年的时间参与制订“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北京市地方标准,包括道路交通、景区景点、商业服务业、体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多个部门的双语标识。

    “他们通常会在一周内将正确的英文标识换上,尽管很多时候换掉里里外外的标志牌要花费很多钱。在对北京东大医院纠错时,医院不仅立即花了3万元重新设置英语标志牌,甚至在一周内换掉了在北京各地段的广告牌上的英文标语。”杜大卫说,“在这点上,我看到了每一个中国人为奥运所甘愿做出的牺牲。”

    之后,老杜又把很大精力投入到千变万化、翻译笑话百出的中国菜名当中。

    老杜说,中国菜名的翻译实在麻烦,也是现在不能圆满地完成全部菜名翻译工作的原因。有个流传的笑话,证实中国菜的翻译难度之大。在某个酒店,麻婆豆腐被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童子鸡被翻译成“还没有性生活的鸡”。外国人较真了:你怎么知道这鸡没有经过性生活?鸡有没有性生活对菜味道有什么影响?

    除了标识翻译外,老杜对博物馆和景点的导游服务也挑了不少“毛病”。一些景区根本没有设置英文解说和导游,比如清朝康雍时期民居风格的曹雪芹故居,可谓一个内容丰富的小博物馆,由于没有英文介绍和标识,几乎看不到有外国游客来。另外,有的景区虽然有英文导游,但他只管照本宣科,把导游手册上的流利地背诵给老外们听,当被问及具体的背景和更深层次的问题时就傻眼了。“因为他只是用脑子记下了,却没有用心去理解和感受中国的文化。”还有更“省事”的,一进景区就配备一个“录音导游”,通过录音机按照固定的线路和顺序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解说词。

    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地域文化最准确和最快捷的地方。欧美国家的人喜欢去博物馆,到中国后更是想到博物馆感受中国的文化。但是没有互动和交流,老外们去博物馆似乎就显得毫无意义。老杜说:“一旦老外感兴趣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答,中国文化就会得到更好的展现和给老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此,老杜向有关部门提交了“ask me”(问我)计划,倡议在奥运会时让志愿者戴上ask me的标志,在一些繁华的场所或者社区中的博物馆里做志愿向导和讲解员。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都充满了激情参与到奥运中来,想为国家做些事情,而其中不乏有才华和英语好的人,特别是那些阅历丰富、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老人们,竟像孩子一样,疯狂地钻研英语。”老杜的话里同样透着激情,因为这个计划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且在一些景点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志愿到景区担任导游同时锻炼英语的老年人受到一致好评。

    老杜说,实际上,单就语言环境来讲,北京奥运会无疑是历届奥运会以来最好的。很少有哪个主办国会将诸如指示牌、菜谱等都翻译成外语,北京做到了!而且至少都有英文翻译,甚至还有德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无论在大街上还是超市里,不难发现用英文写着“Mind Your Head”或者“Watch Your Feet”的标语,处处体现着中国人的细心。

    “奥运来了,就像要表演书法一样。”老杜指着裱在内屋门框上方的一个隶体“土”字说,“这是我用毛笔写的第一个字。当时,我又兴奋又紧张,但书法老师慢慢地坐下来,调息了半刻,才拿起毛笔教我如何写它。”

    “中国的书法很奥妙,而且要心平气和。”老杜说,“北京举办奥运会,有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和困难,而中国正在展现一个平和开放的大国心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为了举办一次奥运盛会,为了让世界贴近中国和了解中国,付出如此艰辛的努力,这是有目共睹的。”(完)

下一篇:

河北省标识行业协会第三届第六次会长会议胜利召开

上一篇:

山西交通部门全力为京城奥运会“保驾护航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signage@qq.com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